阵列卡:修订间差异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17行: | 第17行: | ||
数据很贵重,比硬盘贵多了。特别是商业用的数据。为了保护数据,发明了raid1 | 数据很贵重,比硬盘贵多了。特别是商业用的数据。为了保护数据,发明了raid1 | ||
2个硬盘一个组,以此类推。2个硬盘读写操作是同步的,内容也是完全一样的。与raid0不同,它不使用条带技术。所以在普通机子上,无需配置信息也能读取硬盘上的内容。 | |||
每组2个硬盘中,任意一个损坏,均可进行替换(有些能热替换)。重建数据。如果有热替换,就保证了24小时不中断服务的可能。这在银行等商业公司极为重要。 | 每组2个硬盘中,任意一个损坏,均可进行替换(有些能热替换)。重建数据。如果有热替换,就保证了24小时不中断服务的可能。这在银行等商业公司极为重要。 | ||
第59行: | 第59行: | ||
速度接近raid0 安全高。 | 速度接近raid0 安全高。 | ||
容许1个硬盘损坏。 | |||
报告有写入漏洞:即写入数据时如果发生断电或类似写入错误。因为校验与实际数据不符,导致raid失败,所有数据无法识别。 | |||
=== raid6 === | === raid6 === | ||
第79行: | 第81行: | ||
无需阵列卡,属于软raid. | 无需阵列卡,属于软raid. | ||
=== raid z === | |||
因为raid5 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同时存在写入漏洞。发明了基于软件的 raid5 | |||
RAIDZ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RAID,而是一种更高层的解决方案,所以它不需要像 RAID 一样的额外设备,使用动态的条带宽度,并利用了 ZFS 中类似于 RAID 的一种完整性冗余机制——重定向写(RoW,Ridrect-on-write)解决了 RAID-5 的 “ write hole ”问题:首先数据写到一个新的位置,接着再改写原来指向旧数据的指针,避免了小写必须读后写的操作而在全条带上进行写,利用小块镜像来代替奇偶校验,这是因为能够知道文件系统存储结构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分配额外的空间,RAID-Z2 是 RAIDZ 的升级, RAIDZ 采用的是类似 RAID-5 的单个奇偶校验位,RAIDZ-Z2 是采用类似于 RAID-6 的两个奇偶校验,这样前者允许一个磁盘损坏,而后者可以允许两个磁盘损坏而不丢失数据。 | |||
RAIDZ 是伴随着 ZFS 文件系统产生的 | |||
== 特点建议 == | == 特点建议 == | ||
第100行: | 第109行: | ||
建议一定要带电池的阵列卡。启用缓存功能才安全。否则就只建议启用读缓存。 | 建议一定要带电池的阵列卡。启用缓存功能才安全。否则就只建议启用读缓存。 | ||
具体的操作因阵列卡不同而不同。大体有以下内容: | |||
# 在引导界面,会提示 按 ctr+h等类似键进入阵列卡 | |||
# 未在阵列卡配置的硬盘系统识别不了 | |||
# 配置时大多使用附加选项来配置。如果不小心选成 全新配置、重置配置,将清除所有硬盘数据。 | |||
# 硬盘分组管理,每一组可以在raid 0 1 3 5 6 等条件下配置(视阵列卡不同而不同)。当组中只添加了一个硬盘时,仅能选择raid0。raid 10 50等是再次组阵后形成的。 | |||
# 如果希望正常方式使用硬盘,即不组raid。配置为一个硬盘一个组,每组选择raid0 ,且不进行初始化。 | |||
# raid需要一次配置完成。以后只能加组而不能更改已配置的raid组,除非以清除数据为代价。 | |||
# 2个硬盘及以上硬盘组成的raid组视为物理硬件,需要同时操作。顺序、大小容量(只能换更大或相同的),不能改变。 | |||
# raid成组后,任何操作都要小心。平时要随时注意硬盘状态,如果硬盘掉线、错误要马上处理。 | |||
需要注意的选项有 | |||
# Write policy:写入策略 | |||
## Write Back(回写).使用缓存缓冲数据。 | |||
## Write Through(直写)。直接写人硬盘 |
2016年5月20日 (五) 16:48的最新版本
基本概念
raid0
有时我们运行一个数据库或网页服务,其大小超越了一个硬盘大小。传统方式就无法使用,因为根本无法指定文件夹位置。因为其处于两个硬盘。
为此出现了一类技术,把所有硬盘作为容器组织起来,变成一个超级大硬盘。这就是raid0.
这种组织方式不是简单的连续存储,而是使用条带技术,导致数据被分散在所有硬盘中。也就是说,使用传统方式无法正确读取数据,必须严格的安照组合方式、配置信息、使用专门的软件或硬件(阵列卡)。任何一个错误,数据都读不了。
所以有了大量修复教程。但就raid0而言,如果某硬盘出现一个坏道,很有可能全部数据都读了。普通人根本无法进行修复。
特点:容量超大,安全性差,速度超快(多硬盘并发,有几个硬盘速度就有几倍)。
raid1
数据很贵重,比硬盘贵多了。特别是商业用的数据。为了保护数据,发明了raid1
2个硬盘一个组,以此类推。2个硬盘读写操作是同步的,内容也是完全一样的。与raid0不同,它不使用条带技术。所以在普通机子上,无需配置信息也能读取硬盘上的内容。
每组2个硬盘中,任意一个损坏,均可进行替换(有些能热替换)。重建数据。如果有热替换,就保证了24小时不中断服务的可能。这在银行等商业公司极为重要。
特点:性能有小下降。安全性极高。存储空间只有实际硬盘的一半。
raid10
先组raid1 。再把raid1的那些硬盘组,组合为raid0。
特点:安全性高。使用了条带技术,故硬盘不能在普通机上读取。容量超大。存储空间只有实际硬盘的一半。
raid0+1
先组raid0 。再把raid0的那2个硬盘组,组合为raid1。
因此RAID0+1允许坏多个盘,但只能在坏在同一个RAID0中,不允许两个RAID0都有坏盘。
安全性差,远不及raid10。
raid2(少见)
raid0 改良版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897.htm?fromtitle=RAID2&fromid=4728727&type=syn
raid3
raid0 的基础上多加一个硬盘,来存放校验码。
任意一个硬盘坏了,从校验盘恢复。校验盘坏了,重建就可。
性能不及raid0,写操作必须使用校验盘。RAID3比较适合大文件类型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视频编辑、硬盘播出机、大型数据库等。
raid4(少见)
raid3 升级版。
在失败恢复时,它的难度比RAID3大得多了,控制器的设计难度也要大许多,而且访问数据的效率不怎么好。
raid5
RAID5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容量N-1
速度接近raid0 安全高。
容许1个硬盘损坏。
报告有写入漏洞:即写入数据时如果发生断电或类似写入错误。因为校验与实际数据不符,导致raid失败,所有数据无法识别。
raid6
raid5的升级版 。容量n-2
速度慢于raid5 安全性很高
容许2个硬盘损坏
lvm
(逻辑卷管理)的简写,它是Linux环境下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
可以动态分区,随意调整分区大小。
多个硬盘情况下,可实现raid功能。
启动区不能使用lvm /root
无需阵列卡,属于软raid.
raid z
因为raid5 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同时存在写入漏洞。发明了基于软件的 raid5
RAIDZ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RAID,而是一种更高层的解决方案,所以它不需要像 RAID 一样的额外设备,使用动态的条带宽度,并利用了 ZFS 中类似于 RAID 的一种完整性冗余机制——重定向写(RoW,Ridrect-on-write)解决了 RAID-5 的 “ write hole ”问题:首先数据写到一个新的位置,接着再改写原来指向旧数据的指针,避免了小写必须读后写的操作而在全条带上进行写,利用小块镜像来代替奇偶校验,这是因为能够知道文件系统存储结构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分配额外的空间,RAID-Z2 是 RAIDZ 的升级, RAIDZ 采用的是类似 RAID-5 的单个奇偶校验位,RAIDZ-Z2 是采用类似于 RAID-6 的两个奇偶校验,这样前者允许一个磁盘损坏,而后者可以允许两个磁盘损坏而不丢失数据。
RAIDZ 是伴随着 ZFS 文件系统产生的
特点建议
除了raid 6 其它的均不能损坏超过2个硬盘(同一个硬盘组中)。
- 如果数据非常重要,建议使用 raid1。即便硬盘出现坏道,也能在普通机上最大可能恢复数据。
- 如果需要24小时在线不间断运行或容量有要求。建议使用raid6。
- 如果只是普通用户,建议不使用raid。而使用软件备份方式。
raid操作涉及了大量基础概念。新手在组建时问题还不大,但遇到掉组、损坏、重建时,往往就傻了。特别是raid 3 4 5,在恢复数据时,往往重建到一半发现其它硬盘也出现坏道而无法读取,导致所有数据完全丢失。
raid硬盘有严格的顺序要求,一旦再安装时放错,无法读写。甚至要重建raid信息。阵列卡种类不同,raid的各类操作也有不同,给新手带来的很多问题。
新手们 raid有风险,使用要谨慎。如果真的要用,一定要使用其它硬盘备份!切记!切记!什么都比不上数据的价值!
阵列卡操作基本原则
- 机架式服务器一般都使用阵列卡。使用sata线直接连接硬盘,一者硬盘数量有限。一者,可能根本就无法使用。
- 阵列卡带有200M以上的缓存,能提高读取性能
- 阵列卡多带有电池,有断电数据保护功能。
建议一定要带电池的阵列卡。启用缓存功能才安全。否则就只建议启用读缓存。
具体的操作因阵列卡不同而不同。大体有以下内容:
- 在引导界面,会提示 按 ctr+h等类似键进入阵列卡
- 未在阵列卡配置的硬盘系统识别不了
- 配置时大多使用附加选项来配置。如果不小心选成 全新配置、重置配置,将清除所有硬盘数据。
- 硬盘分组管理,每一组可以在raid 0 1 3 5 6 等条件下配置(视阵列卡不同而不同)。当组中只添加了一个硬盘时,仅能选择raid0。raid 10 50等是再次组阵后形成的。
- 如果希望正常方式使用硬盘,即不组raid。配置为一个硬盘一个组,每组选择raid0 ,且不进行初始化。
- raid需要一次配置完成。以后只能加组而不能更改已配置的raid组,除非以清除数据为代价。
- 2个硬盘及以上硬盘组成的raid组视为物理硬件,需要同时操作。顺序、大小容量(只能换更大或相同的),不能改变。
- raid成组后,任何操作都要小心。平时要随时注意硬盘状态,如果硬盘掉线、错误要马上处理。
需要注意的选项有
- Write policy:写入策略
- Write Back(回写).使用缓存缓冲数据。
- Write Through(直写)。直接写人硬盘